供奉神靈

天后
俗名「林默娘」,人稱「媽祖」、「天妃」或口語「亞媽」。法相為端莊女性,頭戴鳳冠,身披紅衣。北宋初年,天后降生於福建蒲田湄洲林姓家庭,時現祥光異香;直至彌月,不聞哭聲,故名默娘。13歲時得方士授學,16歲觀井得符,可知未來。林默娘能起病扶衰,更可元神出竅,拯救海上遇險眾生,亦脫父兄於海難,故得孝女之名。28歲飛昇後,不時救渡海上危難,鄭和的七下西洋亦得天后相助。隨海上貿易發展及海外僑民之傳播,天后信仰遍及全球。香港各鄉村海灣,皆有天后古廟,多年來香火不衰。

返回

文昌
又稱「梓潼帝君」及「文曲星」等,文昌原是天上「文昌宮」六星的總稱,於星宿崇拜的影響下,漸化身為執掌人間「功名利祿」的神祇。「文昌」向為讀書人及考科舉者所奉祀,今日仍為莘莘學子祈求好成績的對象,亦為孝道象徵。另有古籍記載,帝君本名張育為四川梓潼的地方神,後經歷朝的多次加封,漸成具主管文運司祿的「文昌帝君」。

返回

斗姆
斗姆為眾星之母,主宰列宿,法相為四頭、三目、八臂,雙手結印並執金印、弓、戟、日、月、鈴等法器,統領群星,管理人間福禍,如遇上天干地支沖尅或犯太歲等,可向斗姥許願求佑。

返回

太歲
太歲是六十位法相不同太歲將軍的統稱,在十天干及十二地支的循環相配下,甲子起,癸亥止,六十年為一循環,太歲將軍正是與六十甲子相應的本命神祇,衪們輪藉掌管人間禍福,該年的當值者為「值年太歲」。傳統認為出生與太歲所在的辰宿會有沖犯,如個人生肖與流年太歲有所不合,稱為犯太歲,當中又可細分為「值太歲」、「沖太歲」及「刑太歲」。

返回

五路財神
趙公明,又稱趙玄壇或趙元帥,相傳法力無邊,神通廣大,因其傳說甚多,所以法相及造像風格也多樣化:既是黑面怒目,手持鋼鞭,負責驅瘟捉鬼的護法;也是白面長鬚,廣施財帛,處理天下財富的財神。五路財神的傳說,正是因趙公明神通廣大,姜子牙封祂為「龍虎玄壇真君」, 率領「東路招寶天尊-蕭升」、「南路招財使者-陳九公」、「西路納珍天尊-曹寶」和「北路利市仙官-姚少司」四位神仙,合稱五路財神,統管東南西北四方財富。民間供奉五路財神以迎祥納福,招財進寶。財神趙公明之誕日為農曆三月十五,亦有傳正月初五為財神下凡的日子。因此,民間喜於當日「接財神」,祈求來年財源滾滾,貨如輪轉。

返回

玉帝
簡稱「玉帝」及「玉皇」等,眾神之王,相傳是三清之化身,所有神仙均由玉帝管轄,有制命九天、徵召四海五嶽的權力。法相為身穿九章法服及頭戴珠冠冕旒的莊嚴男子,《高上玉皇本行集經》指出,玉皇大帝乃昊天界上光嚴凈樂國王與寶月光皇后所生之子。他幼而敏慧,長而慈仁,將國中庫藏財寶,盡散施窮乏困苦、鰥寡孤獨、無所依靠、饑餓殘疾的一切眾生,共歷億劫,始證玉帝。在道教而言,玉皇大帝是世界上至高無上的神靈。

返回

北帝
又稱「真武大帝」、「玄武神」及「玄天上帝」等,法相為披髮持劍,赤足分踏龜蛇,統領北斗星群,古人相信祭拜北帝可求壽。此外北方屬水,故北帝屬水神,因南方的水來自北方,故南人相信祭祀北帝,能息水患和保舟楫安全。北帝信仰沿於星宿崇拜,後漸為人格化。據道經所述,北帝為太上老君化身,後託身皇子,於武當山修道得成正果,再得玉帝封為太玄,鎮守北方。也有指北帝為淨樂國王子,修煉後功得圓滿,再協助武王蕩平群魔,被封玉虛師相,玄天上帝。

返回

車公
車公原籍南昌五福,相傳為南宋將軍,因平定江南之亂有功,獲封元帥。南宋末年,蒙古人入侵,宋帝昺南下避禍,車大元帥沿途護駕。後車大元帥病故陣中,百姓念其忠勇,於是建廟奉祀。車公誕每年四個,分別為「正月初二」、「三月廿七日」、「六月初六」及「八月十六日」;當中以正月的頭誕最為熱鬧,但不少市民為避「赤口」,多於「正月初三」前往沙田車公廟參拜。

返回

城隍
城隍是保護城池,庇佑居民,主掌陰界事宜的神靈,古人相信萬物有靈,崇拜自然的思想令保護人民的城牆(城)和護城河(隍)得以化為神靈,透過祭祀衪們得其保佑。唐宋時期,不論大小事情也向城隍祈求,包括止雨降雨、護城抗賊、治蟲防災及驅鬼等。此後,地方與城隍的關係更得以確立,令城隍成了兼管陰陽的神祇;陽則監管官僚百姓及地方治安,陰則處置惡鬼,管理陰間。

返回

哪吒
又稱「三太子」、「中壇元帥」或「太子爺」,法相為手提火尖槍、腳踏風火輪、頸套乾坤圈及腰纏紅綾的孩童。「哪吒」原為佛教護法神,司職保護修道者。經籍有載,哪吒本是玉皇殿前五營神將之中營元帥,被派往凡間降魔伏妖,托胎於托塔天王李靖家中。長大後因打死東海龍王兒子,被迫削骨還父、削肉還母而亡。後太乙真人以荷菱為骨、藕為肉、絲為筋、葉為衣,使其復活。此後降魔無數,被玉帝封為三十六天將第一總領使,永鎮天門。

返回

洪聖
有說洪聖是「南海之神」,為華南一帶的神祇,於隋朝開皇十四年(594年)廣州已建有南海神廟,善信供奉衪以求舟楫安全,風調雨順。唐朝南海神被冊封為「廣利王」,當中含廣納財利之意。宋代更於「廣利王」前加號「洪聖」。從此,「洪聖廣利大王」成南海神的封號。也有傳說指洪聖原名洪熙,為唐朝(618-907年)官員,通曉天文地理又常幫助漁民而揚名四海,歿後更顯聖救民,於是立廟奉祀,獲追封為「廣利洪聖大王」。

返回

關帝
即三國時蜀將關羽,字雲長,河東解縣人,出生年份不詳,歿後被追封「壯繆侯」。法相為重棗面,抹砂唇,丹鳳眼,臥蠶眉,多有關平周倉陪祀左右。關羽史稱關帝萬人敵,民間相傳兼備「智信仁義勇」。佛教尊為「伽藍菩薩」,儒教尊為「文衡聖帝」,道教奉為「伏魔大帝」、「蕩魔真君」和「協天大帝」等。除儒釋道三教外,民間對關帝之崇拜極為多元化,當中包括視之為戰神、武聖、武財神、驅邪神、保護神和不同行業的保護神等。

返回

觀音
源自印度本為男相,入中土後,漸轉化為端莊慈祥的女性,也是慈悲象徵,既有身披白衣、手持楊柳、淨瓶或魚籃,亦有千手千眼等法相。觀音為救渡眾生的大菩薩,相傳曾立誓渡眾生,透過慈悲心聆聽眾生苦難和祈求,每當眾生身受苦難,發聲發意求救,頌念觀音聖號,便可獲得救助。正因「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」,所以名為「觀世音菩薩」。觀音廟亦稱「蓮花宮」或「水月宮」,因觀音相傳坐在蓮花上修道;而「水」與「月」不單具有清靜及脫離塵俗之意,也比喻世事變幻無常,如幻非真。

返回